推动产教融合要让校企都得利
【职教前沿】
◎实习记者 骆香茹
全国两会期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7次提到“产教融合”,指出在职业教育工作中,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
发展职业教育,为什么需要产教融合?我国的产教融合实践取得了什么成果,又面临着什么难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其基本任务是培养适应不同产业需求的人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与就业处处长吴亚军有着丰富的产教融合实践经验。
“在宏观层面,产教融合是整个产业与教育的融合,需要解决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究发展、成果转化,及关键人才培养的问题。”吴亚军表示,“在微观层面,产教融合需要落到具体企业的具体岗位上,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项人才。”
有业内专家认为,产教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理念。
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侧重对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点。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而产教融合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一环,逐渐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这种联通校企、产教一体的模式通过搭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的桥梁,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于一体,持续培养契合经济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利用深度融合式发展弥合教育与生产之间的鸿沟。
产业端有需求、有设施、有市场,教育端有人才、有资源、有平台,只有双方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能被市场接纳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产教融合实践取得进展
多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方针政策。
199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更是9次提到了“产教融合”,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学徒制培训等职业教育形式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也在实践中进行着产教融合的探索。在理论指导与不断实践下,产教融合逐渐深化,发展出多种形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校中厂”“厂中校”不断涌现;到了21世纪初,“前校后厂”、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产业学院、行业学院、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更加丰富了产教融合的形式。
此外,我国不少职业院校也在学习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在职业教育上的经验,引入了双元制、工读交替、合作教育等模式。近年来,我国在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协会、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园区上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就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吴亚军介绍,学校结合自身“致力于培养能解决综合性现场技术问题的一线工程师”的定位和特色,开设了面向产业定向培养的现场工程师涵养班。该涵养班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面向企业共性需求培养人才,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出路,也让学生更乐于参与产教融合。“涵养班针对产业中多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共同的人才需要开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吴亚军说。
此外,该校还丰富了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训形式。“以应用本科为例,我们坚持企业实习四年不断线。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第一年认识产业,第二年了解岗位,第三年结合岗位进行项目实习,第四年让学生在实习中参与技术研究工作。”吴亚军介绍道。
还需调动各参与主体积极性
企业有用人需求,学校有育人实力,产教融合本应是二者共赢的好机会,但二者的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时不一致,使得一些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缺乏积极性。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希望企业提供资金、资源,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帮助教师深入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就业率,但这无疑会增加企业成本。而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是其首要目标,为此,企业会设法压缩生产成本;不仅如此,企业耗费时间和资金培养的人才,还可能会转投他处,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在产教融合方面积极性不高。
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考虑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减少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冲突,提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意愿。
此外,相关专家表示,政府也应出台更多可操作性更强的政策,以及更多专门针对产教融合的政策,以优化政策供给,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
“总的来说,在宏观上,地方政府应该统筹考虑,细化落实相关支持性政策,提高行业协会的地位,发挥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在中观上,教育和产业需要深入思考产教融合成本的分摊机制问题,关注科研、技术优化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协同关系,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谈到如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吴亚军表示,“在微观上,学校要找准自身定位、与时俱进,让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培养方案跟上市场和企业的需求。”